李达:黄河风物刻入灵魂深处

 

2015-01-20        《艺术版权》






用力翻过鲁西南平原上绵延不绝的大堤,便可以看到令人魂牵梦萦的黄河。此时,天空开始高远起来,黄河上空的空气近似纯净,呼吸立刻变得顺畅了许多。黄河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抽象或者象征性的符号,但眼前的黄河是实实在在的黄河,黄河两岸的乡村有着和它同样的色彩和内涵。那些在它身边日夜生息劳作的人和动物,仿佛它的一粒粒尘土,或岸边的一片树叶,在像流水一样的时光里匆匆走完自己的一生。





 我一直以为他们身边的浑浊流水,是对他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完美诠释——不留痕迹、马不停蹄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时光——这是黄河岸边人与生物的属性,也是黄河岸边无数个大小村庄的属性,这种属性已经刻入黄河两岸人与事、生物与村庄的骨血里,具有了一种几乎可以让人一望便知的精神地理特征。我觉得这是黄河浑浊流水无法轻易抹去的灵魂痕迹,演变成生命某种类似遗传基因性质的精神元素。

 因为熟知那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泥土、草地以及树木的颜色和味道,当看到李达先生的系列油画时,我觉得自己的知觉全部复苏了,仿佛瞬间打开了它们日益为消费主义时代所剥夺的生命力。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恢复类似生命力的知觉更高级的艺术,而且我的确从中读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其中包含着黄河每一个漩涡的气息和其身边草木、泥土的生长方式,以及水面上从容展翅或觅食的河鸟的姿势。随后,这种熟稔的气息便会像波浪一样向外扩展,直到完全笼罩它所恩泽的土地、村庄为止。这让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片土地上特有的生活,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声音和气息。





我觉得这就是现实与艺术的力量,现实的力量在于制造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真实,艺术的力量则在于把这种刻骨铭心永远固定于某种形式之中,如同摄像机之于现实的捕捉,小提琴对于每个时间细节的把握,画笔对于每个瞬间精神实质的记录。李达先生的《母子牛》系列、《鲁西平原村》系列和黄河《渡》系列作品背后的真实性与现实感,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他们表现的既是那片平原的每一个细节,又是那片土地精神细节的全部。

对此,我的注意力丝毫不专注于画家本身所具有的技术主义素质,我看重画笔背后的精神背景及其所呈现的整个乡村生态系统,尤其在这样一个技术消费主义时代。技术背后往往是一幅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灵魂的现实,而让我充满敬重的是,画家是如何把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现实,一笔一画地以色彩与线条的方式移植到画布这一有限空间——不,非立体空间的平面之内,然后这种精神存在又延伸至画布之外的空间。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技术的转换,而是精神与灵魂的转换。这大概来自于对那片土地的谙熟于心和对艺术耳鬓厮磨的痴心,大概只有对这两种感情的倾注与融会,才可以完成这种富有难度而又细节丰富的转换。



1.jpg
李达

1965年生于山东省鄄城,汉族。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鄄城师范副教授 . 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北京油画学会会员,山东美术设计家协会会员,山东孙膑书画院专业画师。

2008年10月 考入北京画院研修班;进入白羽平、马琳油画工作室

2011年11月作品《青铜器》获国际金币艺术品大赛银质艺术奖

2011年12月作品《后工业时代》被美林美术馆收藏

2012年 参加第五届亚洲艺术博览会

2013年12月 作品《中国造》参加第二届中国中青年油画展

2014年8月 荣获“教育因你而美”—庆祝第30个教师节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