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承兴:在艺术的炼狱里提纯生命重塑灵魂

 

2014-08-01        作者:王菁野 《艺术版权》2014年8月号

                                             
 
     如果有人问你,在年近花甲时会做什么,你会怎样回答呢?含饴弄孙,安享天年?闲云野鹤周游世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在这个年龄放弃已有的安逸生活,将大半生的名利清零,选择去做一个“北漂”,仅靠一把雕刀,一支画笔,和胸腔内无法遏制的艺术梦想去撬动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但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来自湖北荆州的雕塑家聂承兴,他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就做出了如此抉择。他的人生格局也因此异乎常人。

 
 
追问:聂承兴 ???  ???
除了艺术,我别无选择
 
    1969年的除夕,一个严寒的傍晚,漫天鹅毛大雪,一个单薄消瘦的身影孤立于苍茫的天地中,他伸出双臂,仰天长啸:“我不死,我要活!”这声音撕开雪帷夜幕,在鄂南的一个村庄和除夕的爆竹一起炸响。他扬起的脸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两行热泪冲开两条沟壑在脸上恣意横流,汹涌地汇入心海。这是先生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他选择了不屈。
    先生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名门望族,他清晰地记得,善工湘绣的母亲抱着他坐在三进四重的大宅门里,对着花园里名贵的树木花草,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花样。耳濡目染中,童稚的心灵也在这花影墨香中被浸润着色了,是养育他的母亲给了他最为珍贵的艺术的启蒙,同时也给了他与生俱来的秉异天赋,还有卓尔不群的艺术气质。
    也许,上天注定不会让一个艺术的种子在安之若素的常态中失去灵动。在那个文化饥荒的年代,他在一个小小的旧书店里与“摩西圣像”邂逅,或者说,这是他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相逢,是他真正意义上与雕塑的相逢,他的命运从此改写。在满世界的政治风暴中,他独自躲进一个风雨稍歇的角落,博览群书,做诗绘画,操琴习武,为自己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做着各种准备。
     然而,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由于受父亲国民党军官的历史背景影响,先生的命运被上山下乡的洪流裹挟着跌入谷底。人生的黄金十年中,他当过农民,做过窑工,当过矿工,当过中学教员,接受了命运最严酷的历练。在他做窑工期间,帮他和泥的黄牛,周边的老人和小孩都成了他的雕塑模特,无论多苦,他与他所钟爱的雕塑事业从未有片刻分离。几年后,大批知情相继返城,先生由于出身的问题,被彻底遗弃在乡下无人问津。于是,他背起小提琴,带上一把刻刀,开始浪迹天涯。他以钢笔刻名卖艺为生,风餐露宿,一路向南奔向广州,因为那里有着无比神圣的艺术殿堂,有着他所景仰的雕塑大师。一年半中,他徒步上千公里,足迹遍布湖广的各州县府,一路忍饥受冻,却把卖艺乞讨省下的钱寄给在农村‘劳改’的父母。
    他终于来到广州,在广州美院找到了王道源大师的遗霜郭慕兰舅妈,在其引荐下,拜访了雕塑大师潘鹤,李汉仪,油画大师周大集和国画大师关山月。几位大师欣赏他在苦难中愈发鲜明的艺术特质,感喟于在文化革命中还有这样一位对艺术痴心不死的后生晚辈,便毫无保留地给与他悉心的指导。多年来在艺术的道路上徘徊探索的他,一脚探入大师们为他洞开的艺术之门,内心的狂喜可想而知。他吮吸着艺术的养分来滋润焦渴的生命,并视其为对艺术的朝圣。
     结束8年的农村生活回到城市后,先生又多次返回广州向大师们求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艺术修为日臻成熟。
    一次次流离失所,一次次死里逃生......他被命运遗弃在一片岩石丛中,只因怀揣艺术梦想不肯向命运屈服,他最终成了岩石缝中倔强生长的蓬草,在困苦中生机勃发。
 
拭目:聂承兴
我热爱生活,更热爱以雕塑为手段去创造形象,诠释生命,凝固时间,占领空间,追求永恒,融通无限,去链接超凡脱俗的彼岸世界。
 
2011年10月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聂承兴先生精心打造的孙中山雕像与国内久负盛名的雕塑大家们的雕塑作品一同展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孙中山雕像立于展厅中央,宛若一座历史丰碑伫立于中国历史最紧要的节点上。

《孙中山》
 
      先生在创作中充分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意将雕像的各个面用“方”的块面犹如塑造一座纪念碑,精当地表现出了一代国父孙中山的伟人风范;在辛亥革命成功之际,孙中山伫立在回国的甲板上,凝重的表情中既隐含着种种忧思又透出无限的憧憬,使参观者透过雕像本身,读懂了那个洪流滚滚的时代的风雷激荡,波诡云谲。整个雕塑大气磅礴,气韵天成,来自大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倍雷先生称赞先生的孙中山雕像是唯一一件可以和南京中山陵的雕像所媲美的作品。
     孙中山雕像是先生所创作的“民族复兴之路”的系列组雕之一,是先生倾力打造的北京中山雕塑院的镇院之作。2008年春,中山雕塑院落成于北京市朝阳区,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近1万平米,它集科研、培训、创作、制作、展览于一体的艺术中心,被同行们誉为“中国雕塑的航母”。作为院长,聂先生倾尽全力,荡尽家财,毫无保留地为艺术奉献着,虽然雕塑院的命运几年后毁于人为灾难,但聂先生赢得了同行和朋友的高度认同,在中国雕塑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聂先生在雕塑的艺术创作中,摒弃了传统的雕塑技法的窠臼,依赖于自己高超的国画功底和深邃的国学积淀,把民族文化的元素娴熟自如地融入创作中,找到了一种带着强烈的个性符号创作语言。先生最新创作的雕塑《问道》极具震撼力.,.长发披肩长髯覆胸的老子正在与年轻的孔子讲经论道;老子的须发与长袍浑然一体,粗犷的线条上跳跃着灵动的大写意,而面部与手指细腻的刻划与整体雕塑的大气磅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个雕塑使天地人融为一体,非常准确地诠释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流连在雕塑旁,两千多年前的两位先哲大贤与我们没有任何交流障碍,似可呼之欲出,整个场景鲜活生动,我深深感应到这个雕塑承载着先生对道法的参透,对信仰的呼唤,对艺术的憧憬与期许。顿时,我深感在雕塑的“三重界”中,先生已经从入了一个“手在做雕塑,眼中无雕塑”的超脱境界。
 
    如今,原为北漂一族的聂先生迎来了自己创作的春天;他为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创作了朱德元帅铜像;为中国梅园创作了中科院院士陈俊愉和赵守边的组雕;为中国记协新闻中心创作了大型浮雕幕墙;为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创作了《上上若水》浮雕;为襄阳创作的大型摩崖石刻《伏羲》......。作为首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的邀请作品,他为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创作的人体雕像《梦幻曲》,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先生是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凭借自己超强的写实功力完成的。盛中国先生见到雕塑大为赞叹,他说;这就是音乐中的我!盛中国先生说:世界各地凡是我去过的地方有和小提琴相关的雕塑,他们的动作都是错的,但我的这个雕塑拉琴的动作是对的,因为老聂自己会拉小提琴。

《梦幻曲》
 
    说到创作,我想再说说先生的书法和绘画。在全国首次网上“皇城书画艺术精品专场”拍卖中,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经过35次竞价,四次拍卖延时,被渴望拥有它的人们竞相追捧。一位雕塑家在书法创作上能有如此斩获,的确少见。难怪有些书法家朋友打趣他说:你得给我们留口饭吃啊。闻听此言,有人会接话茬说:想吃饭吗?让聂老师给咱上盘虾!当然,这盘“虾”是聂老师用笔墨绘制的“活虾”。
 
 
赞赏:聂承兴  !!!  !!!
我以毕生的精力不懈地追求完美,并以这种方式享受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
 
    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恩师曹春生先生说:承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他的朋友盛中国先生说:老聂是一个有真本事的艺术家。一个饱学之士。
    他的妻子,默默支持他成就一番事业的燕姐说:  他是一个毫无世故心的大男孩。
    想知道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一定要看看他周围有什么样的朋友。我见到的围绕在先生身边的朋友都是京城鸿儒,是被先生的人品气节所吸引,曾得到过先生鼎力相助,也能在先生需要的时候竭力回援的人。先生是个惜才的人,当他知道,他如能施以援手,一个被世间俗物所吞没的有价值的艺术生命能绽放异彩时,他不会袖手置之。
     聂先生的多年好友唐明松先生和陈志启先生久居湖北荆州,艺术造诣极高,深得聂先生的赞赏,可是,因为唐先生处事低调,其才华一直被业界忽视。聂先生不愿这样一位难得的艺术家被埋没,于是他亲赴湖北荆州,帮他排除一切烦扰,并将陈先生接到北京长住,要他专心创作,准备作品展览。在聂先生的努力下,在朋友的资助下,2013年11月3日上午10时,“艺缘四人行” 暨中国国际友谊艺术展在北京皇城艺术馆盛大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主办,现场展出了唐明松、聂承兴、陈志启、叶建新四位艺术大家的书法、国画、雕塑、陶瓷作品。唐明松先生创作的国画作品和陈志启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得到了业界和社会高度的评价与赞赏,这高规格的展览完成了唐先生和陈先生多年的夙愿,他们对聂先生寄予的帮助无比感激,而与人玫瑰的聂先生也由此快慰。
     认识先生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他是一位极为少见的“全才”。他专擅书法,精于武术,通晓音律,绘画的造诣甚为深厚。高才者大多恃才自傲,而先生却是一个业界公认的低调谦逊的人。多年来,在众人依靠包装炒作来赚取人们眼球的时候,他却小心谨慎地躲避着记者的镜头,他说;我没有成就,条件不成熟,婉言谢绝。他不开口,惜言如金,他知道他的作品可以替他说话,当人们读懂他的作品所倾诉的独特语言时,自然就能读懂他。
     先生外形俊朗,清逸脱俗,身姿挺拔,有一股超然之气。经过数十年风雨的洗礼,英姿不输年轻人。大多数这个年龄的人都会被世俗打磨得圆融世故,然而,在先生身上,还保留着一丝童真之气。那是一种生命的本真,是极难存留的赤子之心。就像一个被风雨锈蚀的门环,在时光的触摸下,黯晦渐褪,柔光尽显,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岁月的深谷闪烁着悠悠之光。这是上苍的眷顾,这是半世的潜心修为的馈赠。
    在北京宋庄的工作室里,有一个先生亲手打理的绿色葱茏的小庭院,一座名为《思想者》的雕塑置于金鱼池旁。思想者是一位手持念珠的僧人,一眼微睁,一眼紧闭,我忽然觉得,先生和这位思想者有着同样的内心。身处滚滚红尘之中,他们都坚定地拒绝着繁缛世俗的打扰,用他们潜心的修为封闭起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宇宙。带着这样的内心,先生在他的摆满雕塑作品的工作室里,享受着艺术带给他的臻极之美,并通过作品,将这种美传递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他凝视着他的作品,在他的眼里,它们是一个个成活的精灵,他在与它们对话……


 

聂简历.jpg

聂承 

1946年生,
资深雕塑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中山雕塑院院长。获文化部、建设部颁发的全国城市雕塑资格证。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