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抄袭遍布艺术圈?

 

2016-10-17        艺术版权

​如果我们现在来概括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那么艺术品与艺术品市场可分别用两个形容词概括:无能的抄袭与疯狂的投机。

 

抄袭与投机是一对好伙伴:在艺术品市场还未如近几年这样尔虞我诈的年代,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也不如近几年这般汹涌。当少数的富人以极高的价格抬高艺术品,从中获得房地产商十几年的利润后,这个市场陷入一种疯狂的敛财行动中。

 

疯狂是一种情绪激昂的精神状态,它会让人丧失理智。在这种疯狂笼罩之中,洗钱、抵税、诈骗、炒作、偷盗.....中国人明白了艺术行业的可操作性能够让他们轻轻松松的更上一层楼。

 

 

 

笔者认为,在这种氛围的围拢之下,艺术市场扩散了抄袭的覆盖面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抄袭一直是存在的,但在今天的艺术环境之下,它似乎成为一种手段与工具——去符号化、去个性化,艺术作品开始变得平庸、低智。

 

在中国,美院、各画院、社会画家这一庞大的行业群体中,每天都有抄袭之事发生。模仿与抄袭成为艺术行业的一面镜子——名气,即:拥有更高名气或者人气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们更容易被抄袭与模仿,因为众所周知的艺术家更能带来名和利。

 

 

上至50、60、70年代的画家,下至80、90的年青一代画家,几乎在近年来被爆料出越来越多的抄袭事件。新锐画家们可能还不够老道,不懂得如何将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出现上面这样完全的画面模仿。

 

 

而游走江湖几十年的老艺术家们,更能恰如其分的拿捏好尺度——借用形式再符号化。

 

 

 

在美院,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原封不动的抄袭现象则更为泛滥。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每年都被曝出学生抄袭事件。

 


▲ 加文·特克(Gavin Turk),1967年在伦敦附近的Guildford出生,并一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1991年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是当代雕塑家和观念艺术家,也是大名鼎鼎的YBA(Young British Artists)成员之一。

 


对于艺术行业来说,抄袭最大的一个弊病在于:艺术品的价值变得渺小。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其价格昂贵并且与其价值所匹配。但抄袭泛滥后,艺术品最独一无二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含义,成为一种公用的形式手段,它的独特性大打折扣,由此引起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再重要,而艺术品也不再是艺术品,成为了一种需求性的符号商品——谁有需要就能够买到。

 

这样一来,首先冲垮的便是艺术品衍生市场、金融市场。中国艺术品衍生市场亏损、基金倒闭、信托倒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这些艺术品的价值无法评估——假货、山寨与抄袭,也由此引发了版权方面的问题:如果你想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的版权,用于品牌开发,那么该如何判断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原创还是抄袭呢?如果购得艺术家作品的版权,那么又该如何阻止被人侵犯版权呢?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了解相关美术作品的版权知识)


 

当然,抄袭并不止于艺术圈。

 

雕塑圈也相当泛滥:

 

 

在得知作品被抄袭后,卡普尔说,

“我感到,我必须将此事提交到最高层,并在法庭上追究责任者。我希望,芝加哥市长会跟我一起采取行动。”......“中国当局必须采取行动,制止这种侵权行为,并允许全面实施保护版权。”

 

 

设计界就更普遍了:

 

 

张娜收到朋友微信“举报”后冲到上海徐家汇太平洋百货四楼,看到卡汶(Kavon)陈列在店门口的“抄袭款”。只不过,原版丝棉面料上经由模糊处理的非洲鹳鹤在翻版中却滑稽地呈现出横着跑的样子。

 

设计师现已提起诉讼,走上维权之路。

 


在抄袭这条路上,中国人也是走在了前列:抄国外、抄国内。在中国最大的线上购物平台中,尽显眼前的满是山寨与抄袭而来的物品。

 

中国经济的过快增长与需要慢慢成长的文化行业的对撞,让包括艺术市场在内的文化市场满国尽是山寨与抄袭。20世纪,我们的山寨还仅仅是指原产品的代加工,而现在的抄袭却是将原有之物贴上自己的标签,成为所谓的“原创品牌“。

 


 

如此猖狂的抄袭要怎样书写历史?

 

印证了安尼施·卡普尔所言:中国当局已经对这一乱象采取了积极措施:

 

中国的著作权(版权)法规定,每件被侵权的作品现在最高可赔付50万人民币的版权费!

 

如果我们要成为习总书记口中的“文化强国”,那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采取积极措施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不是愤怒、不是指责、不是畏缩,而是法治。用国家法律赋予权利人的权利去扼杀那些偷盗者,只有将山寨与抄袭之火扑灭,艺术行业乃至整个文化行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