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文:稽“古”鉴“新”巧辨玉

 

2013-04-12        《艺术版权》杂志2013年4月号 作者 :黄如诔


《孔子家语·问玉》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

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以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玉少才以它为贵,美石多就轻贱它。君子将自己的德行与美玉的性质相比,玉石温和、润泽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它纹理细密、坚实,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细腻、缜密、处事周全;当玉石摔碎后,虽有棱角,却不尖锐,不会伤人,如同君子之义,正直刚毅、却以仁爱存心;垂挂的时候,好像要跌落下来的样子,象征着君子的谦下恭谨,有礼有度;敲击它的时候,会发出清澈之声,与音乐的性德相似;虽有斑点,但不会因此而遮掩它的优点,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饰;玉的色彩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纵在暗室,也诚信不欺;它晶莹透亮犹如白虹,与天的白气相似,这是与天相配、与天道相应;而玉的精神可见于山川之中,所在之处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利益一方。行聘之时,手执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礼,如君子之德,无须假借外物显示,自然德风畅然。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这是道的显现。正如《诗·秦风·小戎》中提到的,我想念着他啊,他的君子作风,就如同温润的美玉一样。所以君子以玉为贵,它所显出的“仁、智、义、礼、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风啊!

玉与德紧密相连,在古代,从天子到普通百姓,身上都佩带玉器。国家举行重要典礼使用器具,社会礼仪装饰性的东西,也都使用玉器,由于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选玉很严格,制作玉器的技艺十分精湛。

到了明清,收藏玉器的人很多,京城里上流社会人物,居则以玉为消遣品,行则以佩玉为财富象征,朋友相见以所得之玉相互夸耀,居家无玉就像不是士大夫的宅地,服饰无玉则衣履就不算完整,无玉方面知识别人谈话则插不上嘴。玉,人们都竭力以求。直至今天,有很多人用千万元购买一段或一片夏、商、周三代遗留下来的古玉。

然从“金缕玉衣”到“汉代玉凳”的天价拍卖揭示了古玉器市场黑幕重重,怎样辨别玉的“古”与“新”,本期投资收藏栏目邀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广文,为我们揭开玉器世界的迷雾,打开玉器收藏与鉴别的宝典。

和阗青玉葫芦式执壶 (2).jpg
和阗青玉葫芦式执壶
 
张广文:收藏玉,要了解玉器的传承和文化
 
古代玉器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石器时期,这时的玉器分布已经很广泛了,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西北地区齐家文化,南方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成系统的,较大数量的玉器,当时的风格古朴,主要特点是装饰花纹比较少,造型以动物形象和几何体的形象为主,一些器物造型,源于工具,一些学者认为,此时玉器的主体,同原始宗教,原始崇拜,原始巫术关系密切。
 
第二个阶段商代和西周,商周时期金属工具的使用占了很大一部分,石制工具,一些金属工具和非金属工具的使用混杂在一起,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开辟了加工技术,这时就有了很薄的玉片,作品上面有长线条的花纹,直线加折线比较多;西周的花纹则弧线较多,线条比较复杂,片状较多,线条以长线条为主;
 
第三个阶段东周到汉代结束,玉器以片状为主,立体作品也有但很少,花纹精致,一个小的单元二方连续排列或四方连续的排列,做工复杂,小的被称之为谷纹,像一个小螺旋状;蒲文、蟠虺纹、云纹,满而密、很神秘的小的花纹装饰在玉的表面,这样形成一个主题,与西周长线条的装饰形成一个很大的区别。汉代的金缕玉衣是用玉片连缀的。
 
战国以后玉片厚度增加了,直到唐前特别是新石器到上周的玉器大致上都是仓玉,玉的颜色多杂色。唐代白玉、青白玉比例增加起来,白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作品上写实风格,素描速写的、对事物模写的在玉器花纹和造型上占很大比重,艺术性也较高,作品较真实地表达了人们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对象,这种风格一直到宋元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
 
明清与唐代玉器风格是一致的。明代作品数量较多,类别复杂,器皿类和立体的表现的作品占很大比重,玉料选材严格。古代主要的玉料,一类叫做透闪石,也叫软玉,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很大比重,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在玉的选材上就以透闪石玉为主,西边时间稍微晚一点的齐家文化,甘肃、宁夏、青海也是透闪石玉为主。考古学家夏乃先生(考古研究所所长)曾经提到商代玉料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透闪石玉,第二种是蛇纹石玉,第三种是南阳玉。
 
西周到汉代,玉器进入内地,张骞通西域加强了内地与中亚的物资交流,西部玉料大量进入内地,到明清时的玉料主要是新疆过来的,这时出现了其他的玉,也就是从明代开始出现了翡翠。新石器时期也有翡翠,但进入内地是在明代。年代越久远,经历越显赫,玉的价值越贵。
 
Art Copyright : 高古玉、古玉、新玉如何辨识? 哪一类玉最具有投资潜力?
张广文古玉、新玉,这是个时代说法。古玉指明代以前的玉称为古玉。高古玉则是指战国以前、汉代以前的玉类,以和田玉为主。关于玉石收藏,不同的人观点和品味也不同,有人说新玉好,有人爱古玉,对于古玉、新玉、高古玉收藏到底孰优孰劣呢?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一定要说出个所以然来,那只能说各有千秋。

古玉很少,对于古玉的收藏,它代表着古代文化。现在市场有收藏有投资的问题。当代的玉器收藏,文化是一致的。相对于明清玉器和现代玉器来说,无论是从文化鉴赏还是从投资的角度,收藏高古玉更具有投资潜力。

青玉螭耳杯 明代.jpg
青玉螭耳杯 明代

       Art Copyright : 如何辨别古玉和仿古玉?
张广文古玉鉴别首先是个大时代背景,其次看玉器的特征,再次看古玉的玉质,玉,年代久了会留下痕迹。另外从加工上看,人工动力和电动动力的区别,人工动力是来回转,电动动力是朝一个方向。
 
打磨后做旧的古玉器,有些是用稀释的氢氟酸溶液浸泡,产生白色,为使腐蚀面有自然差异,如需要使仿品在某地方有其它沁色,所添加的颜色有红、黄、黑和褐色等几种。一般都是用化学合成的颜料调制成液,将仿品玉器加热后,局部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有的染色和做旧是反复多次形成的,其欺骗性会更大。给仿品做上古玉玻璃光,是用加壳打磨抛光,使之形成表层化学反映,所以与在漫长岁月里自然形成的白化现象是不一样的。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的把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用来冒充玉的石头与真玉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没有玉的温润,而且亮光比玉强,大多不透,硬度也低,跟玉摩擦,玉没有变化,石头会留下条纹,且很难擦掉。
 
Art Copyright : 投资玉器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广文:
一、材料鉴别。买好料,看它到底是什么矿物质的,通过国家级的检测机构可以检测出来。
二、玉料档次的鉴别。看材料、颜色、细腻度、杂质、裂痕、矿产的稀有度等。
三、艺术水平的鉴赏。作品是否出自名家之手,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制作工艺是否上升到艺术高度,比如说有的一个样式生产好多件艺术性就不高,就谈不上收藏价值了。
四、年代鉴别。年代早但艺术性不高的作品,价值也不高。
五、判断是否是文物。判断它是不是文物,县以上的文物单位可以免费提供文物年代的鉴别。
六、多比对。熟悉玉器的价格,从低价到高价,逐步深入。

青玉镂雕灵芝式花插 明代.jpg
青玉镂雕灵芝式花插 明代
 
Art Copyright老坑与新坑是否可以作为区分古与新的标签?
张广文这是部分人对玉器认识的误区,玉器一般可分为生坑与熟坑,生坑玉保留了较多的出土时玉器的状态,熟坑玉器多为传世玉器,经过盘摩而变色,老坑身份≠古玉。按照地质学观点,老坑、新坑在地下形成的地质时代是相同的,仅是开采的先后年份不同。不能根据“新坑”、“老坑”武断判定年代,有些新坑种形成的年代比老坑种还要早。价格昂贵≠古玉。价格昂贵与否除与价值有关之外,还牵涉市场供需矛盾。
 
 
Art Copyright : 翡翠作为玉器品类中一种,质量上乘的翡翠有什么鲜明特征?         张广文: 时间节点上来看,翡翠算作新玉为佳。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翡翠饰件,其价格由几十元到数百上万元不等。翡翠属于硬玉,有白色、绿色、紫色、灰色等多种颜色,最名贵者为绿色,其次是白色、紫色、灰色相对廉价。翠翡越绿越好。清透,光亮,色调均匀,价值相对就高。
 
 
TIPS : 无论是玉器爱好收藏者,还是为保值增值的玉器投资者,玉器市场,良莠不齐。了解一些专业常识,对自身收藏、投资都大有裨益。比如号称,首先得判断翡翠最为著名的集散地在云南腾冲、大理等地,怎么东北还出土?翡翠大概是明清时期从缅甸流入中国,怎么又出现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呢?“翡翠,也称为缅甸玉,清代才算是中国历史上大量开发利用翡翠资源的时代。”所以投资、收藏均需要多学习一些古玉知识。
 
玉器真伪优劣,与自身光泽、细腻度密不可分。投资收藏者在自身不能判断玉器真伪时,可以找寻专业机构和专业团队鉴别,比如北京大学检测中心,利用光谱检测,一般可以准确地确定玉器的类别。能出具宝玉石协会、地质部、商务部等检测机构报告的产品,一般不会有假。年代鉴别可以到国家文物局县以上文物单位专业鉴别,以免上当。
 
  (更多详细内容请读纸质版)
 
©艺术版权及作者所有
如有转载或使用请取得书面授权否则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