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寂之地:王岱山油画作品展》盛夏来袭

 

2015-06-11        《艺术版权》

2015年6月6日,“幽寂之地——王岱山油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桥舍画廊开幕,展览是由青年艺术批评家、清华大学博士段君策展,展出了艺术家王岱山近年来的油画新作。


 
王岱山
 
王岱山于1999—2007年分别在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了严格的学院专业训练,根基厚实,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给予了他大量的帮助和启发。在此基础上,王岱山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他画的也是他周边的生活和日常现实,可以说承继了一部分新生代的线索。



《调色-暮色之三》100X70cm,布面油画2014


 
艺术版权:看你的作品有种旧照片的感觉,是虚拟空间还是一种心境的流露?人物在画面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岱山:作品中的气氛和情境都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同时又希望他们日常所见的状态有所区别,所以是想象和现实的结合。这批画表现的外景人的比重和角色都有所减轻。人物在画面中不占据重要位置,是被遮挡的或者是以一个闪过的影子的方式出现,主要还是为突出环境气氛。

艺术版权:光线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有意加强还是画面需要?
 
王岱山:我经常画昏暗的暮夜,路灯照射下的夜晚,其实这些光源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光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来更好的烘托画面气氛。

 


《浮光之九》直径180cm,布面油画2012

 
艺术版权:圆框、长框,在表达内容是有意区分的吗?圆框和长形框的画宣泄情绪内容好像也不同。
 
王岱山:圆框的作品画的稍微早一些,尝试了几张。最近的一些作品多了一些长构图的作品。也是想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做一些改变和尝试。希望作品给人的感觉更加敞开,能够让观众进入画面氛围之中。
 
艺术版权:之前作品色彩明朗与现在灰调的变化,是心境上的变化,还是刻意强调?
王岱山: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对画面的色调进行了一些调整,弱化的色彩关系会走向另一种丰富,同时也是自己内心的需要,让作品更加内敛一些,自己要找的那种情绪会更加凸显出来。
 


策展人段君

 

艺术版权:段老师您作为策展人,认为王岱山的类似照相写实主义的作品“当代性”体现在那里?
 
段君:他的作品多是日常现实生活的主题,但越来越多地走向想象的空间,都是公园、树林,或小区。人物也是若隐若现。琐碎的日常生活在新生代以前并不被集中关注,新生代的成就就在于抓住了现代社会分裂的缝隙,而王岱山再次把个人创作的焦点对准日常现实,意在打破对日常生活机械性的、习惯性的、重复性的麻木,以另样的眼光来感受日常生活。

他画中的植物不再只是原始的自然,而是成为人造丛林景观,尤其是强烈的逆光,让暮夜的一切都充满了不安定性,光的表现也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仿佛在瞬间进入了一种有我和无我的冲突境界,这种无法明确的神秘感可能正是作者在捕捉和寻找的生命隐喻。


 


《后窗》135X300cm,布面油画2015

 
作为对古人自然观的回应,王岱山没有完全遵循以往表现自然的法则,一方面他谨慎地、有甄别地选择外景,并把它限定在取景的框架之内,而且没有采取严格的焦点透视,同时也没有照搬古人的散点透视,只能说王岱山有意偏离了古典的取景手法。

另一方面,王岱山的油画显示出缓慢的节奏,虽然他作画勤奋,工作很少停顿,但凝视王岱山的画作,往往会在那些瞬间感觉到时间的停滞,也不再能够像在古典绘画中轻易地看见任何清晰的对象。可以说,王岱山在画面中积极营建了某种吸入的氛围,甚至有点像黑洞,突然会感觉不到一般在看画时会引发的悲痛或希冀等情感,似乎一切都那么幽寂,画面的情景没有了行踪,很难找到情绪的出口。




《静物》20X30cm,布面油画2012

 
同凝固、惆怅和叹息等情绪相呼应的,是王岱山画面的质感,如同毛玻璃般的视觉,给画面笼罩了一层恍惚和浪漫的气息,通过毛玻璃的虚化质感,他的画暗示了不真实的存在。

毛玻璃的质感一方面使现实与艺术表现产生了距离,另一方面也给王岱山预留了更多主观的发挥空间。在他的作品中,只要你试图对视觉所及之处多一份肯定,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最终迷失在不确定和对象的无效寻找中。

 


《暮色之四》62X150cm,布面油画2014

 
同时,他画面的灰色调又减少了视觉的冲动,尤其是斑驳的树影如同一张蜘蛛网,视觉将引导你的思维到何处,无从知晓。
 
在盛夏的炎热季节,观看王岱山的这批新作,会让您感觉丝丝清凉,本次展览持续到7月6日,欢迎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