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徐里的艺术追求:田园将芜胡不归

 

2014-08-12        作者:韩意 《艺术版权》






自20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提出中国画改良论以来,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大师努力,中国画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西方强势入侵,给腐败落后的中国带来新兴科技、技术的同时,它的价值观又深刻影响甚至强加给了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中国画改良论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传承千百年的文人士大夫画,批判传统文化的口号随着呐喊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功过是非暂且不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当时几乎已成公论的中国画改良理论,不仅直接影响改变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更由于学院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定型,重视素描、重视色彩、重视笔墨形式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毫无疑问,画家徐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院派,素描、色彩基础扎实,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但与某些画家一味追求绘画表现形式不同的是,徐里尤其关注甚至执著于绘画的民族传承性。

在他的《中国山水》系列油画作品中,我们能轻易地看出,油画在徐里眼中已仅仅变为一种形式,一种表现手段,所承载的则是画家对中国山水“道”、“形”、“理”、“韵”的把握和掌控。对中国画气韵和意境的追求是徐里毕生的目标,这一点更是在他的中国画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徐里谈话时,他多次表示了对当下国画教育体制的担心,学生们从小必须将精力用于大量的素描和色彩的训练,而这一切与以后的国画创作并无直接关联。更糟糕的是,长期的西画训练使学生们在观念上已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西画的状态若不能调整过来甚至能伴随着学生的一生。





某些学院出来的学生,试图用新潮的表现形式来代替传统中国画中的意韵,试图用色彩来掩饰笔力的不足,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