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青春:章华雕塑的精神诉求

 

2014-04-04        作者:贾方舟 《艺术版权》





《起跳》70x67x76cm,青铜2007


从人类的第一件雕塑作品——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塑像,再到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雕塑艺术家们总是试图通过对人体脂肪、肌肉理想化的塑造,来表现人体中的生命力。




《聆听》61cm22x48cm,青铜2004
 

但对于章华来说,他的雕塑语言却更中国,更为高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样的朴素哲学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与每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观者产生共鸣,然后感动他们所有人。那些苗条而挺拔的身姿,让人感觉到,它们随时可以真的活过来,走到你面前,邀请你与他们共舞、玩耍。




《天伦之乐》200x150x240,青铜1993
 

雕塑作品与绘画最大的不同之处,恐怕就在于——绘画总是静静地呆在展馆之中,而雕塑却更为敞亮地奔放于阳光玉露之下。正是这样,“天人合一”也就成了雕塑作品天生的必然的选择。当我们欣赏章华的每一件雕塑作品时,都似乎感觉不到作品的存在——他们是如此融洽地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甚至让你感觉到,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它们所处空间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传统社会,出自民间工匠的雕塑作品只能出现在两个领域:冥界与神界。为陪伴亡灵而作的墓室雕塑、陵园雕塑和为信仰而造的神佛——寺庙雕塑。人间没有雕塑的位置。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皇宫,除了作为附属于建筑的雕梁画栋,附属于家具、门窗的装饰性浮雕外,从不设独立的雕塑作品,更没有用雕塑为英雄或帝王造像的传统,这是与西方大量设立于公共空间中的纪念碑雕塑和附属于建筑、园林的雕塑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体现在雕塑方面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差异。




《童年记忆系列-满天星》58x48x38,青铜


雕塑在中国真正进入人间生活领域,还是近代以来的事。特别是新兴的都市文化为雕塑家的出场提供了用武之地。在城市这个巨大的空间中,雕塑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亮点或标志,并与当代人的生活发生广泛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为雕塑家,思考的重心也从架上和私人空间转向更能施展才智的公共空间。日新月异的都市建设和环境改造为雕塑家提供了实现各种梦想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雕塑家的时代。青年雕塑家章华,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






1.jpg
章华

1964年生,1985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课程班。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